四聖諦的道理

「緣起」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,佛陀因證悟「緣起」而成佛,但因緣起深奧難解,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,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,特以「四聖諦」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,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。因此,「緣起」是佛陀自證成佛的「自受用」,「四聖諦」則是「他受用」之始

四聖諦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種真理。《中論疏》說:「四諦是迷

悟之本,迷之則六道紛然,悟之則有三乘賢聖。」也就是說,若

能如實知見四諦,便是聖者,因此稱為「四聖諦」。

 

一、苦諦: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,情與無情悉皆為苦。根據經典的說法,苦有二苦、

三苦、八苦、一百零八苦,乃至無量無邊諸苦。形成苦的原因,不外我與物、我

與人、我與身、我與心、我與欲、我與見、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。

 

二、集諦: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。眾生由於無明、貪愛、瞋恚等煩惱的驅使,而積集種種惡業,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。

 

三、滅諦:透過智慧,證得涅槃,究竟解脫生死煩惱。「涅槃」是指修道者在知「苦」斷「集」後,由修「道」所證得的解脫境界。

 

四、道諦: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。

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。若就因果性質而言,苦、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,是流轉門,「集」是因,「苦」為果;滅、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,是還滅門,「道」是因,「滅」為果。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,四聖諦應該是集、苦、道、滅,但是因為「果」易明而「因」難曉,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,因此先明示苦相,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;再 示苦因,使正確明瞭苦之來源,及苦因為可斷者,繼而示以涅槃樂相,令生欣慕,然後再說離苦之法,令其修行,目的就是要使眾生「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」。

 

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:苦,如人患病;集,生病的原因;滅,如病已痊癒;道,如治病的藥方。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諦,不 可令異。」四聖諦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,其與緣起、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;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,而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,四聖諦 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,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,稱為根本佛法。

 

四聖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,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,對四聖諦有不解的地方,可提出來問。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,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。尤其在初轉法輪中,佛陀更三度演說四聖諦的妙義,稱為「三轉十二行相」。

 

第一次為「示相轉」,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,以便弟子了解。內容為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」。

第二次為「勸修轉」,勸誘弟子修持四諦法門,以斷除煩惱,獲得解脫。內容為此是苦,汝應知;此是集,汝應斷;此是滅,汝應證;此是道,汝應修」。

第三次為「自證轉」,佛陀告訴弟子,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諦,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,必能同樣證悟四聖諦。內容為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」。

 

茲將「三轉十二行相」列表如後:


昔日釋尊成道後,即往鹿野苑為五比丘說這四諦法。一共說了三遍:

一名示轉:「此是苦逼迫性,此是集招感性,此是滅可證性,此是道可修性。」

二名勸轉:「此是苦汝應知,此是集汝應斷,此是滅汝應證,此是道汝應修。」

三名證轉:「此是苦我已知,此是集我已斷,此是滅我已證,此是道我已修。」

 

是名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。

 

 

 

          ┌初轉  示相:此是苦,逼迫性┐

  ┌苦諦─苦果─┤次轉  勸修:此是苦,汝應知│

  │      └三轉  作證:此是苦,我已知│世間因果

  │      ┌初轉  示相:此是集,招感性│

三 │集諦─苦因─┤次轉  勸修:此是集,汝應斷│

轉 │      └三轉  作證:此是集,我已斷┘

四-┤      ┌初轉  示相:此是滅,可證性┐

聖 │滅諦─樂果─┤次轉  勸修:此是滅,汝應證│

諦 │      └三轉  作證:此是滅,我已證│

  │      ┌初轉  示相:此是道,可修性│出世間因果

  └道諦─樂因─┤次轉  勸修:此是道,汝應修│

         └三轉  作證:此是道,我已修┘

 

 

【四聖諦】 

四聖諦;是佛陀於阿含經所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等四種法。(聖)者乃(正)字的意思;(諦)者乃是指真理的意思;(諦)字又包含審查、真實不虛的意思。佛陀為令聲聞(阿羅漢)修此而悟真空涅槃之真理,是名四諦教。 
聲聞為佛教中的一類(小乘聖者),因為聞佛所說之聲教而證悟的,故稱之為聲聞(『四果』阿羅漢)。四十二章經曰:「於鹿野苑中,佛陀初轉四諦法輪,度憍陳如 等五人而證、道、果。」佛陀為憍陳如等五人開示:三界生死「苦迫」無限,而了解到(苦聖諦)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苦諦者,苦以痛惱為義。一切有為心,行,常 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,故名為苦。大論云: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:老、病、死。三種心苦:貪、瞋、癡。三種後世苦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, 皆三界生死之患。諦審生死實是苦者,故名苦諦也。三苦,謂苦苦壞苦行苦,八苦可知。」 
知道苦的根本乃是由貪、瞋、痴等三毒所縱貫身、口、意造諸惡業「積集」,而稱之為(集聖諦)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集諦者,集以招聚為義。若心與結業相應,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,故名為集。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,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,故名集諦也。」 
憍 陳如等五人聞佛所說,就把三毒自行由身、口、意三業斷滅,離苦得樂「寂滅解脫」,而了之為(滅聖諦)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盡諦者,亦名滅諦。滅即寂滅,滅以 滅無為義。結業既盡,則無生死之患累,故名為:滅。以諸煩惱結使滅故,三界業亦滅。若三界業煩惱滅者,即是滅諦有餘涅槃。因滅故果滅,捨此報身時,後世苦 果,永不相續,名入無餘涅槃。諦審涅槃實為寂滅,故名滅諦也。」 
想要離苦斷集,必須修「道」,何謂「道」,道乃是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 正道;後來佛陀臨涅盤時,又加上了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合稱為【三十七道品】;又稱三十七菩提分、三十七助道法。即可以次第趨向 菩提,故稱菩提分法。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道諦者,道以能通為義。正道及助道,是二相扶,能至涅槃,故名為道諦。審此二道相扶,實能通至涅槃不虛,故名道諦 也。正道者,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。助道者,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,是名助道。」

 

 

【四聖諦】之(一)苦諦 

苦 諦者,乃是世間一切苦果、逼迫、痛惱,是佛陀為三界六道內一切眾生所受的生死遷流不息諸苦果而說(苦聖諦)。苦有二苦、三苦、四苦、五苦、八苦、十苦、無 量苦等。身苦為我們的色身一切疾病與心苦為一切憂、愁、嫉、恨等名為(內苦)。而盜虎、賊狼之害為禍苦與風雨、地震等天然災禍是名(外苦),這是(內苦) 和(外苦)合為【二苦】。對於眾生三苦是我們一般學佛之人要了解的因果報應,是以前面的(身苦)與(心苦)二苦在加上(後世苦);總言為(三苦)。並歸納 為三種苦:為苦、樂苦和行苦。而苦苦是指身心受到摧殘,乃至苦上加苦、雪上加霜、痛苦難熬、痛不欲生時,所受的苦就如:後世苦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後世 報應苦。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是人一生無法避免的四苦。而此四苦合為一苦,再加上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盛苦為(五苦)。若是要分析得更為完 整,就是人有八苦或十苦。而在一般學佛人最常說的就是人生有【八種苦】,分別是:一、生苦,二、老苦,三、病苦,四、死苦, 五、愛別離苦,六、怨憎會苦,七、求不得苦,八、五陰熾盛苦。這是苦聖諦最重要【八種苦】的分析: 
〔一、 生苦〕,生苦有五種:
一,受胎、二,種子、三,增長、四,出胎、五,種類。 
〔二、老苦〕,老苦有二種:一者,增長。謂從少至壯,從壯至衰,氣力羸少,動止不寧。二者,滅壞。謂盛去衰來,精神耗減,其命日促,漸至朽壞,是名老苦。 
〔三、病苦〕,病苦有二種:一者,身病。謂四大不調,眾病交攻。若地大不調,舉身沉重。水大不調,舉身胖腫。火大不調,舉身蒸熱。風大不調,舉身倔強。二者,心病。謂心懷苦惱,憂切悲哀,是名病苦。 
〔四、死苦〕,死苦有二種:一者,病死。謂因疾病,壽盡而死。二者,外緣。謂或遇惡緣,或遭水火等難而死,是名死苦。 
〔五、愛別離苦〕,謂常所親愛之人,乖違離散,不得共處,是名愛別離苦。 
〔六、怨憎會苦〕,謂常所怨讎憎惡之人,本求遠離,而反集聚,是名怨憎會苦。 
〔七、求不得苦〕,謂世間一切事物,心所愛樂者,求之而不能得,是名求不得苦。 
〔八、五陰盛苦〕,五陰者,色受想行識也。陰即蓋覆之義,謂能蓋覆真性,不令顯發也。盛即盛大之義,謂前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眾苦聚集,故名五陰盛苦。 

而在天人雖然比我們世間人快樂舒服,命也比我們長壽,但是終有盡期,仍然有生死苦惱。死後要根據其行為的優劣、善惡的多少,還是要下生人間或是三惡道受苦的,這就是樂苦。行苦是諸行無常、遷流不息,沒有什麼痛苦感、亦沒什麼快樂感,卻又時刻在變、不得安定,無常故為苦。 
我們要了解欲界三苦俱全,色界有樂、行二苦,無色界只有行苦。我們知道了三界內有這麼多苦,人世間三苦俱全,那麼,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皆是唯心所造、自作自受。

 

【四聖諦】之(二)集諦 

集諦者,乃是人世間一切『有為』生之苦,(苦)究竟從何而來呢?佛陀說:「集是苦因,苦因集有。」而集字是何意?集就是:積聚、招聚、招感、招集、集集的意思。 
積 集是甚麼呢?積集就是(根本無明、根本煩惱),積集也就是說(枝末無明、無始煩惱),積集我們在生活裡的所有(無明)與共無量無邊的煩惱。因為我們心中積 集煩惱,策身動心,所造(無明)諸惡業,作為我們招感果報之因;是以人生之苦,皆因煩惱集諦而來。既非天降地生,亦非神賜人與;完全是自作自受,自食其 果。也就因此人人都有貪、嗔、癡煩惱,由三煩惱作殺、盜、淫妄等業,由業而招感上述八苦,苦是果,煩惱業是苦因。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說它為集諦(它的 本身就是見、思、惑,為招感一切苦法的業因,同時也是三界生死的根源)。 
為什麼集諦叫做世間因呢?我們本來沒有心,集起則為心,「心本無生因 境有」。也就是說:由於有色、聲等六塵境在,才從各個塵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,至於產生認識與其分別它的同異,而發生愛、憎、取、捨,生出種種的思想和念 頭。這種種心是和環境集緣合起來而生出,不是片面、單獨、孤立而起的,
簡單的說:集諦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,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貪、瞋、慢、 無明、等等煩惱的驅使;而積集種種惡業,然後依照種種業報而招致種種苦果。眾生招受到苦果,往往不知自省,反而怨天尤人;更起迷惑顛倒;再造新業,復成苦 因,如是煩惱業報輾轉相生;苦上加苦,以致苦海無邊。
我們如果想從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,首先滅除集苦的原因,不在造新的苦業;因此,要徹底瞭解造成痛苦的原因,集諦,是追求究竟不可忽視的要務。

 

【四聖諦】之(三)滅諦 

俱舍論二十六曰:「諸蘊盡故滅,三火息故靜,無眾患故妙,脫眾災故離。」 
滅諦者,乃是為出世間一切『無為』生之果,滅是究竟圓滿之義;滅為滅無之義。以擇滅無為(即涅槃)為體。而滅字是何意?滅就是:寂滅、滅盡、滅掉、滅跡、斷滅、斷盡、消滅等等。 
在 雜阿含經說:「貪欲(永盡),瞋恚(永盡),愚癡(永盡),一切諸煩惱(永盡),名為涅槃。」(滅)是為「可證性」,也就是說「滅去」貪、瞋、慢、無明等 生死煩惱之苦,而「證」得涅槃「寂滅」之樂,故曰可證性。證(寂滅無為),就能超出世間一切有為。因此我們學佛修法之人要看清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招感而來 的,之所以;我們學佛想要超出三界,獲得不生不滅之寂滅樂果,就要學習(聲聞菩提)的獨善其身,以取消生死的苦果,而證得涅槃「寂滅」的快樂,但是要獨善 其身而修一、盡行。二、滅行。三、妙行。四、出行等四行。我們若發見、思無漏真明;三界業亦滅,若是三界業煩惱滅者,即是滅諦(有餘涅槃)。而在因滅則因 果滅;捨此報身時,後世苦果,永不相續,是故名為入(無餘涅槃),佛說名為:(真滅度)。是依斷盡見、思等煩惱,以解脫生死束縛後,所證得(我空真如)的 生命。聲聞人證此,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,清涼與自在,內心再不為煩惱的束縛,解脫六道輪迴生死,這就是滅諦。在大乘義章三本曰:「滅中四者,謂盡止妙 出,亦名滅止離盡。滅有過,故云盡滅。寂止惱患,故云止。捨遠麤礙,稱之為妙。出離纏縛名出。」 
總而言之;滅就是「寂滅」的意思,所指滅盡世 間的一切貪、瞋、慢、無明、等等煩惱,而顯見出清淨的真相實體。滅就是【涅盤】的異名。由修佛學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。它是滅除了煩惱、痛苦、人我、是非、 差別、對立、障礙、等種種無明,而獲得的一種境我一如,超越生死,自由自在光明圓滿。

 

【四聖諦】之(四)道諦 

道 諦者,乃是出世間一切『無為』生之因;道是通往涅槃解脫的唯一管道。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人生是苦,而且找尋出(集)是苦因,同時又知道真理生命之所在,那 麼,我們就應該放棄五欲,實行修道。而道字是何意?道就是:道理、道義、道路、道場、道行、道學、道智、道心、法道、靈道、中道、正道及助道等等。 
道 是可修性,既然了解生死等苦,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,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,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;就是(道)。我們知道了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、了 不可得,就不愛著、不貪取,心和境不結合。不集,集因也就斷除了。集因一斷,就是(無為)。而這是佛陀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道路很多,在小乘言,廣則有三 十七道品,略則是八正道,再略,就是「戒定慧」三無漏學。故四聖諦可歸納為:知苦斷集、慕滅修道。佛說的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都是同樣的道理,告知三界六道 一切眾生;生死煩惱諸苦的來源,即惑、業、苦的世間因果關係。更重要的是,說明了解脫諸苦的辦法就是修道。 
總而言之;道是指通達的意思,能通 至【涅盤】之法。故名為【道諦】。道諦就是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盤的彼岸;所必經的路程。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;後來佛陀臨涅盤時,又加上了 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合稱為【三十七道品】;又稱三十七菩提分、三十七助道法。即可以次第趨向菩提,故稱菩提分法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Dharma Library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Comments are closed.